1、浙江革命烈士纪念馆

浙江革命烈士纪念馆位于杭州西子湖畔的云居山上,北连吴山天风,南邻万松书院;东眺钱江浩荡, 西瞰湖光山色。为了缅怀先烈,激励后人,1985年中共浙江省委、省政府作出决定建造本馆。1991年9月浙江革命烈士纪念馆主馆建成并对外开放,2003年10月建立浙江革命烈士纪念馆网站。为了更好地宣传烈士事迹,弘扬烈士精神,浙江革命烈士纪念馆主馆主体建筑进行了改扩建,2011年9月工程竣工, 2012年4月正式对外开放。
馆区占地面积7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达5290平方米,馆内设序厅、基本陈列厅、尾厅、临时展厅、红色影像馆、报告厅、烈士资料室、服务中心等。
上山主甬道依山而建,拾级向上,到达云居山顶。革命烈士纪念碑、英名碑,以及与之遥相呼应的大型烈士群雕、纪念馆主馆,构成了主要的悼念活动区。纪念碑高27米,碑身为汉白玉饰面,线条简洁,庄严挺拔,呈“风帆”形,象征浙江革命斗争如“钱江潮”中的航船,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乘风破浪,奋勇前进。紫铜锻轧的大型浮雕壁环绕纪念碑的东西两侧和北面,长82米、高4.5米,蜿蜒曲折,寓意钱江潮水,反映百年来先烈们英勇奋斗的历史。革命烈士英名碑,镌刻着2万余名浙江革命烈士的英名。
2、杭州革命烈士纪念馆

杭州市革命烈士纪念馆位于浙江省杭州市钱塘江大桥北端西侧,地处六和塔风景区,占地17.4亩。广场上直立着9米高的蔡永祥塑像和22米长的毛泽东同志语录牌“为有牺牲多壮烈,敢教日月换新天”,广场南端有一座3㎡的英烈亭。
纪念馆内分序言厅和五个展览厅,通过展板、图片、投影、仿真人雕像等形式展示杭州人民的革命历史。馆内部分分别为: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和第一次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通过历史的主线,穿插着为保卫杭州及人民的幸福而不惜牺牲青春、热血乃之生命的革命烈士的事迹。本馆收藏了2500多位英烈的事迹。杭州市革命烈士纪念馆是在1968年修建的蔡永祥烈士事迹陈列馆基础上,于2009年改扩建而成。
蔡永祥生前是守卫钱塘江大桥的解放军战士,1966年10月10日凌晨,为排除横卧在大桥铁轨上的一段大木头,保卫钱塘江大桥,保卫列车旅客的安全,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3、衙前农民运动纪念馆

衙前农民运动纪念馆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衙前镇凤凰山南麓。1999年9月正式对外开放。2011年,衙前镇修建了红色衙前展览馆。2016年,衙前镇对原衙前农民运动纪念馆和红色衙前展览馆进行了两馆合一。同年9月,重新装修的衙前农民运动纪念馆开馆。纪念馆内分为“前言”“洪流之巅”“农运先声”“星火燎原”“精神不死”等部分。展馆以农民运动为主题,结合“五四运动”和今日衙前的繁荣与发展,以历史照片、文物展品等再现了我党领导的首个农民运动的过程。以全新的陈列,充分运用现代化的声光电技术,通过二维、三维特技动画,结合传统的雕塑创作,让参观者在全新的视觉、听觉氛围中,感受衙前农民运动那一段风起云涌的峥嵘岁月。
衙前农民运动虽然前后只持续了两个月,但它揭开了中国现代农民革命斗争的序幕,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有组织有纲领的农民运动,被称为“全国农民运动历史上的最先发轫者”。
4、新安江水电站展览馆

新安江水电站展览馆,位于新安江水库大坝下游约800米处,1999年9月底建成开放。新安江水电站系国家“一五”计划工程,1957年4月主体工程开工,1960年4月22日投产发电,是新中国第一座“三自”(自己设计、自制设备、自行施工)大型水电站,是我国水电建设史上的一座里程碑,被誉为“长江三峡的试验田”。
2014年5月,新馆改扩建完成,展区面积约750平方米,分六个展室,内容为领导关怀、工程建设、库区移民、安全生产、增容改造、科技进步、人才输送、综合效益、影视厅及建设遗址。展览馆陈列有关水电站建设过程的历史资料和实物330余件,以及当年周恩来总理指示为新安江水电站制造的电频钟和外国专家办公桌等文物。
新安江水电站是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全国文明单位,并列入全国第二批工业遗址目录,是浙江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浙江省党史教育基地,杭州市党史教育基地,杭州市青少年教育第二课堂。
5、中共杭州小组纪念馆

中共杭州小组建立旧址位于上城区皮市巷3号,1992年经杭州市委进行全省第一个党小组、团组织诞生地挂牌确认。2011年7月1日中共杭州小组纪念馆正式开放,地址是方谷园3号。2019年6月,中共杭州小组纪念馆迁址提升工作启动。
2020年7月12日,中共杭州小组纪念馆(新馆)在小营巷61号落成,新馆面积从850平方米扩大到1270平方米,展陈面积850平方米,综合运用油画、雕塑、蜡像和顶饰、墙饰造型等现代展示艺术和景观手法,适度运用沙画、三维动画、微电影、纪录片等多媒体声光电技术手段,融合实物展陈,并将知识问答等互动项目穿插其中,以“看、听、体验”的方式,努力使参观者在参观中感悟,在感悟中升华。同时,设计制作语音导览,使党史展陈更现代、更活泼,成为可以随时看、随地学、随身走的“掌上党史馆”。
中共杭州小组纪念馆现为小营江南红巷景区统一管理, 拥有AAA级国家景区、浙江省党史教育基地、浙江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杭州市最具品质体验点、杭州市青年干部成长教育基地、杭州市“红绿蓝”三色现场教学基地、杭州市委党校现场教学点等称号。
历史回眸:1922年9月,在中共上海地方兼江浙区执行委员会书记徐梅坤的组织下,浙江省第一个中共地方组织——中共杭州小组在皮市巷3号成立,党员有于树德、金佛庄、沈干城三名,于树德担任组长。中共杭州小组的成立,使杭州和浙江的革命斗争有了领导核心,对革命力量的壮大和党组织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为革命斗争的胜利奠定了良好基础。
6、中国社区建设展示中心

中国社区建设展示中心位于上城区清河坊历史文化街区的金钗袋巷79号(元宝街1号),由清朝光绪年间兵部侍郎朱智的故居改建而成,占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于2009年12月21日建成开馆,弥补了我国城市居民委员会和社区建设无专门展示场馆的空白。2012年7月,成立了由部、省、市、区等组成的中国社区建设展示中心管理委员会,并于11月被确定为正处级事业单位,以期成为中国社区建设的历史课堂、研究基地、实践样板和对外窗口。
中国社区建设展示中心由6个展馆组成,全方位展示了我国社区建设在社区治理、体制创新、服务完善、居民参与等方面的先进典型经验,不仅成为全国学习研究基层社会治理的博物馆,也成为传播实践社区工作先进理念的实验场,被誉为“小社区、大社会;小基石,大政治;小平台,大服务;小展示,大文化”。
7、《民族日报》社旧址纪念馆

民族日报社旧址设在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於潜镇后渚村(原鹤村)何家祠堂。
这是一幢晚清时期的宗祠建筑,建筑面积300平方米。1939年1月5日,《民族日报》在此创刊。《民族日报》名义上是国民党浙西行署主办的,实际上是由社长王闻识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掌握领导权的爱国抗日宣传阵地,其创刊誓言、办报原则、宣传策略坚守我党团结抗战的正义主张,其发行量和发行面是国民党《浙西日报》的3倍,被誉为浙西抗战的一面旗帜。
民族日报社曾一度成为中共浙西特委的秘密驻地,以便领导各地区开展党的工作。《民族日报》的作用和影响,刺痛国民党顽固势力的神经。1940年夏、1941年12月,浙西行署两次下令改组民族日报社,大肆搜捕报社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先后有19名地下党员和新闻工作者被捕,12名遭杀害,血染报旗。1945年10月,《民族日报》停刊。
1988年,临安县人民政府将民族日报社旧址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政府又拨出专项经费对旧址进行兑现征用,并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至2000年,临安市(现为临安区)政府再次筹集经费30万元,依照“修旧如旧,维持原有格局”的原则,对濒危的旧址建筑进行全面修缮。2013年,民族日报社旧址纪念馆入选第二批浙江省党史教育基地名录。
纪念馆分前后两进,正大门厅上写有“《民族日报》社旧址”,门厅的左右两侧分别悬挂着《天目颂》《在天目山上》两首歌曲歌词。
正大门的后面两侧分别挂着当年报社的工作机构、工作人员名单和《民族日报》概况介绍。走进大门,两边存放着当年印刷时用过的圆墨台和四开印刷机,正中间是前临安市委书记写的前言碑记。中间天井竖立了一组创办报刊工作情形群雕。后厅中央安放着《民族日报》创始人之一——王闻识烈士雕像。整个纪念馆的两侧墙壁上悬挂着当年工作人员的照片、简历和一些珍贵的史料。
8、浙东人民解放军金萧支队纪念馆

浙东人民解放军金萧支队纪念馆坐落于桐庐县新合乡山桑坞自然村村口。1996年,新合乡设立金萧支队陈列室。2005年6月,桐庐县委、县政府迁建浙东人民解放军金萧支队纪念馆。2013年,纪念馆改扩建,占地总面积4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650平方米。纪念馆前部为金萧支队纪念亭。中部为三层楼房的主体建筑,一层为200多平方米的展览大厅,展出从新四军浙东纵队金萧支队到浙东人民解放军金萧支队的成长和发展历程。展览大厅橱柜陈列木制缝纫机、《金萧报》、战斗日记、金萧微章、生活用品等实物数十件。纪念馆后部为陵园,建有烈士纪念塔、英烈碑,种有纪念树。纪念馆2楼为英雄乡长陈柱平、钟伟良先进事迹陈列馆。
9、余杭四无粮仓陈列馆

余杭四无粮仓陈列馆位于仓前街道灵源村,南临余杭塘河,共四栋建筑,坐北朝南,占地2000平方米。
早在1953年,老一代余杭粮食人发扬“宁流千滴汗,不坏一粒粮”的精神,创建了全国首批“无虫”粮仓。1954年,余杭又创建出以无虫、无霉、无鼠、无雀为主要内容的“四无”粮仓,得到了《人民日报》《解放日报》《浙江日报》等媒体和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的广泛报道。几十年来,该粮仓先后接待越南、美国、法国、联合国粮农组织等10余个国家(组织)的20余个考察团,国内也有100余个参观团前来参观学习。余杭粮食保管工作受中央、省、市嘉奖多达20余次,涌现出喻传秀、邢福河、汪柏铭等一批保粮模范。
2009年7月,余杭四无粮仓陈列馆正式对外开放,馆名由我国著名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题写。该粮仓先后获评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是省廉政文化教育基地、省粮食系统传统教育基地、省党史学习教育基地和余杭区党风廉政教育基地。
10、夏衍旧居

夏衍旧居位于杭州庆春门外严家弄50号,始建于清末民初,原名八咏堂,属中式平房,采用院落式和江南民居式样,为五开间七进深院落,为我国杰出革命文艺家、进步电影先驱者——夏衍诞生至青少年时代的活动地。旧址在1939年毁于兵燹。1933年,夏衍旧居开始进行修复。2000年,夏公百年诞辰之际,原江干区委、区政府斥资1000余万元进行复扩建工程,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467平方米,向市民免费开放。
旧居按照夏衍回忆录《懒寻旧梦录》所描述的旧时老宅的格局,设置了展厅、八咏堂、卧室、蚕房、私塾等。展厅以早年奋斗、左翼文艺、在新闻电影戏剧战线上、在文化电影事业的领导岗位上、在社会主义新时期、夏衍电影作品系列这六个部分为主线,结合手稿、原件等珍贵实物,完整地再现了一位革命文艺家的成长历程和光辉一生。
(图文资料来自浙江党史和文献网、杭州红色资源小程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