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路一:“北山红忆”
中国共产党杭州历史馆→秋水山庄→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浙赣铁路局旧址→坚匏别墅→大石佛寺遗址
01中国共产党杭州历史馆

中国共产党杭州历史馆地处杭州市西湖风景名胜区北山街,是杭州市唯一一处全面展示中共杭州地方党史的公益性场馆,蕴含最完整的杭州市红色文化和红色藏品。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处处彰显出精致和谐之美。来到馆内,会发现千年的西湖美景、百年的历史建筑和杭州地方党史的独特韵味三者交相辉印、惟妙惟肖。
02秋水山庄

杭州北山街上的秋水山庄,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我国报业巨子、上海《申报》报主史量才以他的爱妻沈秋水命名而建的江南庭院式建筑。1934年军统刺杀史量才于海宁,突遭变故,沈秋水万念俱灰,毅然将“秋水山庄”捐于慈善事业。1956年,沈秋水在杭州去世,她所做一曲“秋水伊人”至今为杭人吟唱。
秋水山庄面积约二百平方米,四周有庭院,沿着北山路有围墙、铁门,现为新新饭店之一部分。
03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北山街84号大院30号楼设立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旨在还原那段鲜为人知的光荣历史,传承弘扬宪法精神,增强宪法自信和宪法自觉,牢固树立宪法法律权威,推动全面贯彻实施宪法,从而凝聚起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分为北山街、栖霞岭两个馆区,讲好五四宪法和现行宪法“两个故事”。北山街馆区主要讲述“五四宪法”从起草、讨论、通过到实施的全过程,生动展现党领导人民制定“五四宪法”的光辉历史。栖霞岭馆区则以现行宪法宣传教育为主要内容,设置《宪法就在我们身边》主题展览。
04浙赣铁路局旧址

浙赣铁路局旧址,位于杭州北山路13号,是一幢青砖大楼。民国时期浙赣铁路局成立,并在此处办公,后来成为上海铁路局杭州职工培训基地,现不对外开放。大楼由两栋互相连通的三层楼组成,平面呈回字形,中为天井,四周皆楼,南北朝向各为三层七开间。院内的许多青砖上刻有“倪增茂”的小字,“倪增茂”和“周福昌”曾是江浙沪一带别墅洋房的专用砖,厚重结实,冬暖夏凉。
2004年浙赣铁路局旧楼被列入杭州市文保单位。
05坚匏别墅

东邻“大佛头”的坚匏别墅又称小刘庄、小莲庄,于1903年由江南巨富刘锦藻所建,因刘锦藻晚年号“坚匏庵”得名。刘锦藻中进士后回浙江做生意,功成名就且思想开明的他创办了电灯公司,在杭州发起成立了浙江铁路公司,还参与创办了浙江兴业银行。除了办实业、助公益,他还喜欢建园林别墅,其中最出色的便是小刘庄。
别墅坐北朝南,依山傍湖,平面呈不规则形状。20世纪30年代,坚匏别墅是国民党要员、浙江省教育厅厅长陈布雷的官邸。今日的坚匏别墅由多家住户分住,除大门门楼保存较好外,园内格局已很难分辨。
06大石佛寺遗址

“大石佛寺,考旧史,秦始皇东游入海,缆舟于此石之上。”大佛寺石碑,记载了遗迹的悠久历史。大石佛寺遗址存有石佛遗迹,史载钱唐县到南朝梁时才升为临江郡,陈朝为钱唐郡,隋灭陈改为杭州,这尊杭州人惯称的“大佛头”实则代表着杭州的由来。
线路二:孤山往事
孤山秋瑾墓→西泠印社汉三老石碑→文澜阁藏书楼→楼外楼
01孤山秋瑾墓

秋瑾(1875-1907)是我国近代女民主革命家。字睿卿,号竞雄,别署鉴湖女侠,浙江绍兴人,辛亥革命时期同盟会浙江分会会长。致力推翻清政府统治,她积极投身于救国救民的革命运动。1907年7月13日在绍兴大通学堂被捕,15日在轩亭口英勇就义,牺牲时才32岁。因其生前有“埋骨西泠”的愿望,经再三辗转,由好友吴芝瑛与徐自华将其遗体安葬在西泠桥畔。
02西泠印社汉三老石碑

《三老碑》是刊刻于东汉建武二十八年(公元52年)五月十日后不久的一方碑刻,无撰书者姓名,字体介于篆书与隶书之间,现藏于杭州西泠印社汉三老石室。
03文澜阁藏书楼
文澜阁,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孤山路25号,即孤山南麓浙江省博物馆内,为清代乾隆年间为珍藏《四库全书》而建造的全国七大书阁之一。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文澜阁建成。
文澜阁为三进院落,东西约35米,南北约90米,占地总面积约3150平方米;其整体建筑包括门厅、厢房、门厅前庭院、门厅后假山、御座坊、水池轩廊与长廊、趣亭、大御碑亭、光绪御碑亭和藏书楼主楼,总建筑面积约达1750平方米。主体建筑仿浙江宁波天一阁形式,是重檐歇山式建筑,为结构六开间楼房,外观二层,中间有一夹层,实际上是三层楼房。文澜阁是一处典型的江南庭院建筑群,也有皇家建筑均衡对称、庄重严谨的特点。
04楼外楼
杭州楼外楼菜馆是一家名闻中外、有170多年历史的名餐馆。它坐落在美丽西湖的孤山脚下,与西湖风景中的一些很有名的自然和人文景点: 平湖秋月、放鹤亭、玛瑙坡、西泠桥、苏小小墓、六一泉、四照阁、西泠印社、俞楼、秋瑾墓、中山公园、文澜阁、浙江博物馆等为邻。楼外楼创建于公元1848年(清道光二十八年)。它的创始人叫洪瑞堂,是一位从绍兴来杭谋生的落第文人。他从南宋诗人林升的诗中取了三个字,把自己的小店取名为“楼外楼”。
来源:杭州党史方志,杭州本地宝等